平和林语堂故居600)this.style."/>
流体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流体管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海峡两岸林语堂故居

发布时间:2020-06-30 18:43:09 阅读: 来源:流体管厂家

600)this.style.width='600px';" border="0" />

平和林语堂故居

600)this.style.width='600px';" border="0" />

台北林语堂故居

600)this.style.width='600px';" border="0" />

林语堂陵墓

平和林语堂故居

世界级文化大师林语堂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版本近800种。此外,还编译了肖伯纳的《卖花女》、马乐腾的《励志文钞》等。他还发明中文打字机,编成《现代汉英词典》,提倡幽默,被誉为幽默大师,提倡闲适、性灵的小品文,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个“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于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被称为“中国坂仔香蕉之乡”的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并在坂仔镇接受了启蒙教育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直到10岁才离开家乡到厦门读书。林语堂具有浓郁的故乡情怀,在他众多文章里面,多次提到坂仔:“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力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我的故乡是天下最美的地方”。类似有关家乡的文字有上万字之多。坂仔的自然风光、文化传统、地方方言;东湖峻峭的山、西溪秀美的水、童年纯真的梦、家乡难忘的情,都浸透到林语堂先生文化修养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作品风格,形成了他幽默性灵、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

林语堂故居位于离平和县县城15公里的宝南小学校园一隅。这里原本是坂仔礼拜堂。坂仔旧礼拜堂建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为园林式建筑。园中有大小礼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等附属建筑。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既有西洋建筑的特色,又兼中国庭园之美,可惜这些建筑大多已经拆毁,只剩下林语堂出生地小阁楼。

林语堂故居主体工程根据现存的风格,参照各种资料及老人回忆叙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的风格,于2006年重修。重修后的林语堂故居主体是“同”字形瓦木结构的平房,前间右边还有一间长条形的房间,像主体房间的耳朵一般,也是瓦木结构平房,并且和前间相通,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当年林语堂一家的厨房。主体后间有个小小的阁楼,阁楼后墙有个小小的窗口,幼年的林语堂经常从这扇窗口与青山对望,让家乡的青山融入血液深处,形成他的高地人生观——“山逼得你谦逊恭敬!”正是这些青山,让林语堂觉得“因为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伟大……它使人轻忽矮山及一切人为的、虚假的、渺小的东西。”阁楼上摆放着床、衣橱等,那床既有东方的雕刻,也有西方文化的在床后挡板镶嵌镜子。厨房的背后有一口水井,井台是鹅卵石砌就的,“在家,男孩子规定是应当扫地,由井上往缸里挑水,还要浇菜园子。把水桶系下井去,到了底下时,让桶慢慢倾斜,这种技巧我们很快就学会了。”言语之中,流露出聪慧的林语堂小小的得意。水井旁边有间小小的教室,这是当年林语堂就读的铭新小学教室。铭新小学是1900年由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创办的,专门为教会子弟提供就学的地方。学校创办后,六岁的林语堂就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直到10岁离开平和到厦门求学。如今,教室里还有当年的讲台桌。铭新小学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当时的官办小学宝野小学合并成为今天的宝南小学。

在林语堂故居内,陈列着林语堂先生的部分著作,以及他各个时期的照片、书法名家为林语堂故居创作的作品,还有他童年时代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站在故居的门口,可以看到林语堂笔下多次深情描述的十尖山石缺山。在故居20米外,就是林语堂作品里写到的西溪。

在简朴、古典的林语堂故居旁边,与林语堂故居相得益彰的是颇有西洋风格的林语堂文学馆。文学馆分两层,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文学馆一楼是音像室和管理人员办公场所。游客可以在音像室欣赏到《林语堂——从这里走向世界》等碟片。走进一楼通道,托着烟斗的林语堂半身塑像在这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通道左边,林语堂的文章《我的家乡》以简洁的文字喷涌大师浓郁的家乡情怀;右边的《四十自叙》“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流淌着坂仔作为林语堂生命源头的丰富信息。二楼展厅面积103平方米,分为四个部分,即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展示了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成就和他与故乡平和坂仔各种各样的联系,充盈着他从坂仔走向世界的家乡情缘。在二楼研究室,国学大师季羡林为林语堂文学馆题写的馆名、韩天衡留下的墨宝,还有徐悲鸿、齐白石惠赐林语堂墨宝的复制品,以及林语堂女儿林相如、林太乙夫婿黎明捐赠的图书一起散发着书香墨韵。

台北林语堂故居

在平和有个林语堂故居,在台北也有个林语堂故居。台北的林语堂故居位于台北仰德大道二段141号,也就是在阳明山的山腰上,绿树掩映中,可以看见这处白墙蓝瓦两层楼的建筑。如果说坂仔是林语堂生命的源头,那么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就是大师生命最后的终结点、灵魂安息的地方,尽管林语堂一直渴望着回家。从1936年8月移居美国,到1966年定居台湾,漂泊了30年,林语堂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原因是他觉得美国不是他落根的地方。他选择阳明山,就是因为这个地方“能够听到闽南话,如置身于景色秀丽的漳州老家”。正因为和家乡相似这一情缘,阳明山才成为林语堂最后落脚的地方。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先生病逝于香港,同年4月1日,安葬于旧居后院。林夫人廖翠凤女士将语堂大师的藏书、著作、手稿及其遗物捐赠给社会,由台北市立图书馆负责,在先生旧居原址成立“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后来又进一步扩充功能,以“文学生活馆”的定位重新规划管理,与民众有更多交流,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表演等艺文活动。一楼原是林公馆的会客室、餐厅和厨房,后改建为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办公室,向读者开放,提供社会服务。二楼是语堂先生的卧室、书房和小客厅,作为纪念馆,供人参观。现由东吴大学经营,每月维持约1700参观人次,欧洲、日本与港澳等地游客都慕名而来。

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是林语堂亲自设计的,是他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这个庭园方圆达千余平方米、楼房共计330多平方米的雅致建筑于1972年落成。林语堂设计时撷取了东方情调与西方韵味———乍看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细看之下却发现,二楼顶着那一弯长廊的竟是四根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吻合了他东西方交融的文化心理。庭院蓝色琉璃瓦,配白色粉墙,饰深紫色圆角窗棂,色调典雅特别。在中庭一角,有鱼池、假山,遍植翠竹、枫树、藤箩。鱼池边有一石椅。林语堂生前喜欢坐在池端的石椅上,“持竿观鱼”。他曾经说过:“能闲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人之所闲。”由此可见林语堂的闲适、平和。他曾用得意之笔描述“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林语堂安息在故居后院,这地方和坂仔故居后院名称相同,都叫后花园,这里原是他生前散步的地方,如今成为了他的安息之所。站在大师的墓地前鞠躬,我想大师应该是以平和的心态离开人世的,因为他曾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来自台北林语堂故居的文物专员陈怡燕在参观平和坂仔的林语堂故居时感慨:两个林语堂故居隔海相望,但神韵相通。林语堂晚年没能回到故乡,自己设计别墅选择在阳明山居住,借类似坂仔山水的地方以慰乡愁。“看到坂仔东湖俊俏的山、西溪秀美的水,觉得先生这两个故居能相互映衬。”

08 最简单的爬虫案例开发丨慕课网教程

Java 数组丨慕课网教程

什么是雪碧图?丨慕课网教程